高志凯说,美国许多的人工智能数据库,都建在冷战时期的山洞里。他说,我们的绝大多
高志凯说,美国许多的人工智能数据库,都建在冷战时期的山洞里。他说,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数据库,都是建设的非常漂亮的,都在平坦的,繁华的地段。这在平时是没有问题的,上班也方便,交通也便利。但是,我们没有考虑到万一,万一发生战争,这些数据库都是会被首先摧毁的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夏延山军事基地,这座冷战时期的地下堡垒,拥有数百米厚的花岗岩屏障,能抵御核攻击,内部配备抗震结构和独立生命支持系统,至今仍是美军战略指挥的核心节点。这里的指挥中心由15座钢板焊接的大楼组成,底部用4.5吨重的弹簧支撑,楼与楼之间留有防震间隙,即便遭遇核爆冲击也能保持运作。更绝的是,基地内储备的物资能供800人维持30天,完全与世隔绝也能正常运转。这种级别的防护,放在今天依然是顶级配置。再看宾夕法尼亚州的博伊尔斯小镇,地下66米深处的石灰岩矿洞里,藏着铁山公司的超级数据中心。这里原本是冷战时期为防核灾难修建的商业避难所,现在成了全球最安全的数据堡垒之一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数据库大多建在城市繁华地段。像哈尔滨国际数据城,占地25平方公里,规划在平坦开阔的工业新城,周边交通便利,配套设施完善。这种布局在和平时期优势明显,方便技术人员上下班,也便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。但高志凯提醒,这种“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的做法,在战时可能成为致命弱点——敌方第一波攻击就可能摧毁关键数据节点。美国的山洞数据库则完全是另一套逻辑。夏延山基地不仅是军事指挥中心,还承担着太空监测、导弹预警等任务,其计算机网络能实时处理全球卫星、雷达数据。铁山公司的数据中心更是把“安全”刻进基因:恒温恒湿的环境、多层物理防护、独立电力系统,甚至能抵御生化武器攻击。这种设计思路,显然是把“万一发生战争”的可能性考虑到了极致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美国这种布局并非偶然。冷战时期,为应对核威胁,美国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地下设施,从核掩体到储备仓库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下防御体系。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计划,更是把这种安全思维推向极致。2018年,微软在英国奥克尼群岛附近的北海海底部署了一个由864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,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电,利用海水自然冷却。虽然这是为了环保和降低成本,但海底环境本身就具备天然的防护性——除非动用潜艇部队,否则很难对其发动攻击。这种思路,和美国把数据库藏进山洞的逻辑如出一辙。反观中国,数据中心建设更注重效率和规模。贵州的大数据中心、华为的山洞数据中心,虽然也利用了自然环境(如贵州的低温),但更多是出于节能考虑,而非军事防御。这种差异,本质上是战略优先级的不同:美国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,始终把安全冗余放在重要位置;中国则更关注如何快速推进数字化进程,抢占市场先机。当然,高志凯的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有人认为,现代战争中网络攻击比物理摧毁更具威胁,把数据库藏进山洞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但支持者反驳,物理安全是网络安全的基础,尤其是在大国对抗的背景下,关键数据的物理防护不可或缺。总的来说,美国把人工智能数据库藏进冷战山洞,既是历史的延续,也是现实的选择。这种布局背后,是对国家安全的深度考量,更是对未来潜在风险的未雨绸缪。而中国的数据中心建设,虽然在便利性上占优,但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能力,或许真该向美国的“山洞哲学”取取经。毕竟,科技竞争不仅是速度的较量,更是耐力的比拼。